本報訊今年以來,全市各地以鄉村運營為抓手,注冊成立鄉村運營公司70余家并開展運營,盤活鄉村資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有力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上半年全市689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28億余元,村均收入達到33.22萬元,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達到107個。
我市下發《關于開展鄉村運營機制創新試點的實施意見》,確定三年實施目標和鄉村運營公司組建、運營路徑、運營機制等具體工作,并成立專項小組統籌推進。制定鄉村運營考核細則,從公司注冊成立情況、運營收入、探索運營機制、日常工作等方面,細化考核指標,并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內容。組織人員赴浙江省學習鄉村運營模式、路徑、做法,借鑒先進經驗典型做法。市里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市鄉村運營工作推進會,總結交流經驗做法,分析解決問題,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將鄉村運營課程納入村書記培訓、大學生村干部培訓內容,開展市級培訓3次,培訓近400人次,帶動區縣累計培訓超1000人次。
我市堅持試點先行,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各地圍繞當地資源稟賦和經營管理能力,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國有資本主導型、抱團合作發展型、產業發展帶動型、社會服務推動型、項目建設拉動型等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運營模式。如徽州區以國有公司為市場運營主體,與村入股合作成立鄉村運營公司,謀劃打造“藝蔬臨河、童趣虹光、生態坑上、康養蜀源、紅色石崗、仙姿容溪、多彩東山”,統籌運營鄉村旅游資源。目前已實施項目15個,引入社會資本2860萬元我市創新鄉村運營機制,實現營業收入2032.1萬元。黃山區湯口鎮政府牽頭,以轄區內的4個村出資10萬元注冊成立鎮級運營公司,公司利潤80%分配給村(居),20%留作公司發展基金,公司聘請專業運營團隊,參與黃山景區旅游服務、旅游伴手禮開發、鄉村工程建設等項目。(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黟縣同川村強村公司以發展“五黑”產業為抓手,通過整治拋荒地塊及周邊地塊流轉60余畝,使農民成了收租金的“業主”;公司利用成片土地開展糧油、黑玉米、蔬菜等種植獲利后,分紅給農民,使其成為土地產值增收的分紅“股民”;部分農民參與強村公司田間勞動,成為了參與公司生產的“工人”,實現“一田收三金”。目前,同川村第一批四季豆已銷往浙江、上海地區,公司收入15萬元、人均增收0.2萬元。
我市堅持穩步推進,完善運營機制。歙縣出臺鄉村運營公司承攬工程建設項目的暫行辦法,明確60萬元以下的小型工程項目,可向符合條件的強村公司直接發包。黟縣出臺閑置農房(宅基地)有償退出、流轉暫行辦法,已有償退出并依規發放農房經營權證2本,不動產權證4本,帶動農戶凈收137萬余元、集體凈收120余萬元。黟縣出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意見、工作方案,明確入市條件、方式、交易規則、收益管理等關鍵環節,碧陽鎮已完成1宗面積近50畝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
·汪悅曹頌治·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